道德经义说(5/17)
能应也。有此四德,不知所以然,故谓之神。有其神则不死,死则不生;不生,故能生生而不见其迹。牝,取生物之意,生物而不见其迹,故谓之玄。《易》曰:“太极生两仪。”是亦玄牝之谓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其门,则天地所由生之本也。谓之有,则若存而已。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者,远而不绝之辞。天道之体,虽绵绵若存,故圣人用其道,未尝勤于力也,而皆出于自然。盖圣人以无为用天下之有为,以有余用天下之不足故也。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长者,言其远也。久者,言其恒也。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任万物之所生;既任万物之所生,乃能长生万物,而无生之累也。又曰:于天言长,于地言久,则重于久可知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圣人,无我也,有我则与物构,而物我相引矣。万物,敌我也,吾不与之敌,故后之。
外其身而身存。
万物莫不累我也,吾不与之累,故外之也。故曰:“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韩非曰:“自营为私,背私为公。”夫自营者,未有能成其私者也。故其字为自营而不周之形。故老子曰:“夫非以无私也,故能成其私。”私,从禾从厶,厶,自营也。厶不能不自营,然自营而不害于利物,则无怨于私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善者可以继道,而未足以尽道,故上善之人若水矣。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而弱,故曰不争。众人好高而恶卑,而水处众人之所恶也。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居善地,下也;心善渊,渊,静也;与善仁,施而不求报也;言善信,万折必东也;政善治,至柔胜天下之至刚;事善能,适方则方,适圆则圆;动善时,春则泮也,冬则凝也。动善时,盖因时而动,动之善也。《书》亦曰:“虑善以动,动惟厥时。”《诗》美南仲,“薄伐西戎”,而言“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者,以其动而则应也。自非因时而动,孰能至于此乎?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抱持其器之盈者,必易覆。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摩其物之锐者,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堂者,虚而受物者也。金玉满之,则是盈矣,故不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夫富贵不期于骄而骄自至,所以遗咎患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夫圣人功既成,名既遂,则身退之者矣。此乃天之道也。夫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书》又曰“谦受益,满招损”之谓也。
第十章
载营魄,
营,止也。载,乘也,如《易》之“下乘刚也”,“精气为物,游魂为变”,魂,阳也,故常动;魄,阴也,故常静。阴者,阳之配,亦阳之贼。魂者,魄之辅,亦魄之寇。惟其魂动,而魄常至于止,故使魂常载于魄,而阳常胜于阴,则全其天守矣。盖魂能营魄,魄能载魂,而不载于魂者,有为嗜欲之蔽,魂虽在而有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