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义(29/35)
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为九嫔及外内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宾客,丧纪共笄绖,亦如之。《礼记》“夫人副袆”,则副配袆衣,首饰之上;《昏礼》“女次纯衣”,则次配缘衣,首饰之下;副次所配如此,则编之所配在中矣。衡也、笄也,盖皆以玉为之,故谓之追。
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句、素屦、葛屦,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
服屦者,服各有屦也。司服言弁,则曰弁服,弁在服上故也。屦人言屦,则曰服屦,屦在服下故也。谓之功屦,则与功裘同义;谓之散屦,则丧屦无絇故也。
夏采,掌大丧。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
谓之夏采者,其复以冕服,备采色焉;且丧则哀素,幸其生,故以采色名官。死者,人之穷也;穷则宜反本,故复之于大祖;反本,则无不之也,故复之于四郊。夏采掌大丧之复而已,而特置一官,则其兼掌明矣;兼掌则不为冗,特置则专其事;专其事,则所使复,宜致一故也。
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族师,每族上士一人。闾胥,每闾中士一人。比长,五家下士一人。
乡老,公也。尊之于乡,宪其言行,不累以事,故称老;乡老于司徒之官,非属而无职。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掌土地之图,则土会、土宜、土均之法可施,王国之地中可求,邦国之地域可制;掌人民之数,则地守、地职、地贡之事可令,万民之卒伍可会,都鄙之室数可制;夫然后可以佐王安扰邦国。
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岛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
各以其野所宜木,则新甿欲有所植,不谋而知其土壤所宜;公上欲有所敛,不视而见其木所出。
以土会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而植物宜核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物,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臝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
郑氏以虎豹之属为臝物,正所谓毛物,臝物宜谓灶螾之属;然郑氏所说出于考工,不知《考工所》记,何据而然。
以土宜之灋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名,以命其土,即丘陵、坟衍、原隰之属。
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蓺。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
民职、地贡、财赋,则有政矣;然远近多寡之不均,先后缓急之不齐,非政之善,于是乎以均齐天下之政。征者,贡赋税敛之总名。’
以土圭之灋,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土圭之法,所以度天之高、四方之广;测土之深,举测土深,则天与四方可知矣。以日景正其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