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税(3/4)
种的时候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补种,但产量就无法保证了。
而且接连不断的不同作物种植,对于土地肥力的损耗也不容忽视。
——原本春种秋收,冬天休息,土地肥力也能稍微恢复一下,也就是‘歇一歇’‘缓口气’;
现在成了连轴转,粟才刚收割就赶紧补种冬小麦,田亩连休息、恢复肥力的时间都没有了。
长此以往,土地肥力必然会显著下降,以至于上田沦为中田、中田沦为下田,下田,则直接沦为荒地。
何谓上、中、下田?
按照如今长安一带公认的说法:上田,粟产量可达到每亩三石半以上,且完全不需要‘休耕’,可以无止境的连续耕种。
中田,粟亩产量达到三石以上,理论上每耕作三年,就要休耕一年。
如要避免休耕,那就要在每年秋收后、春耕前,从河床周围找来淤泥,以补充肥力。
下田最惨——粟亩产量不超过二石六斗,每隔两年,就必须休耕一年!
如果硬要连续耕作,那第三年的产量很可能跌破二石,且大概率会流失大部分肥力,从而沦为荒地!
要想拯救,就得完全以淤泥、腐草取代原有的土壤,并维持一整年的湿润。
结合以上种种,过去这几年,关中百姓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粟、冬小麦耕种的理论、方法。
——如果要连轴转、连茬种,那就必须是上田!
而且上田几年内就会退化为中田!
所以,即便是上田,也只能三年两种。
即:今年春天种粟,秋天收获之后补种冬小麦,来年春、夏之交再赶种粟;
来年秋收之后,冬天就补种冬小麦了——让田亩休息一个冬天。
至于中田,情况更尴尬——连轴转、连茬种,每一次‘粟-麦-粟’的三连种植,就得连续休两季,即一整年。
下田照例最惨:粟-麦连种,然后就要休耕一整年。
而上田,向来都是高门富户——至少也是极个别种田小能手的专属品。
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家中田亩都是中田、下田参半。
所以,他们就想到了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办法。
——直接不种粟了!
从每年种粟,春耕秋收,直接改为只种冬小麦,秋耕,春夏之交收。
因为他们发现:如果只种粟,那年产量大概是每亩三石,折钱一百钱左右;
只种冬小麦,亩产量也能达到三石以上,折钱则高达一百六十钱以上。
1.5倍的收益,何乐而不为?
至于粟、冬小麦都种——也有人试过。
在不考虑土地肥力流失,导致的土地资产价值下跌的前提下,光看产量,这也不是个划算的买卖。
——二者皆种,只需要一年,从第二年开始,就会让粟、冬小麦的产量,均跌下一石!
因为粟收获之后,冬小麦得赶补种;
冬小麦收获时,更是早就过了粟的耕时,只能迟种。
二者各一石的产量,折钱不到一百钱——忙前忙后,收益甚至还不如纯种粟!
所以,过去这几年,关中地区出现大量的,彻底舍弃粟、专注于种植宿麦的农户家庭。
带着这个客观现实,回到刘荣方才的议题本身。
——冬小麦,该不该收农税?
刘荣的答案是:如果不收,那汉室在关中地区,很可能再也收不上来农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