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思路客小说网

思路客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王安石全集(全6册) > 道德经义说

底色 字色 字号

道德经义说(1/17)

    《道德经》即《老子》,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期大哲人老子所撰。《老子》作为书名,可能始于战国末期韩非子《解老》《喻老》两篇或更早之前,汉景帝时尊《老子》为经,而称之为《道德经》可能始于王弼、皇甫谧的魏晋时期。至于老子其人,可参考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谨慎记载。

    “老子所著言道、德之意的上下篇”,据帛书本为上篇《德经》、下篇《道经》,故又称《德道经》,而传世本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也就是《道德经》。至唐太宗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道德经》与《孝经》并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此经为《道德真经》。《老子》一书分章不定,严遵《老子道德指归》分上篇《德经》四十章,下篇《道经》三十二章,凡七十二章;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老子河上公章句》,此种版本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帛书本、竹简本有分章符号,但未形成今本八十一章格局,北大汉简本分为七十七章。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奉《老子》为创始典籍,道教出现以后,《道德经》亦被奉作教门核心经典。然而道家和道教意旨有别,道教尊《老子》其书为“三洞之精华,一乘之奥旨”,并以《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作为重要的讲本,尊老子其人为至上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历代注释《老子》的书籍极为繁多,蔚为大观。

    据前人考订,王荆公注解《道德经》有全义、字说、杂说、新说四种不同的解说方式,同时考虑到历代书目的著录名称,此次整理,将此书命名为“道德经义说”,或许更符合荆公的原意。荆公解《道德经》原书久佚,前人有多种辑录本,此次整理即综合诸本而成。有学者经过对比后发现,荆公所注解之《道德经》经文,所据版本与王弼注不同,而与同时期的吕惠卿《道德真经传》相同,这次整理就以吕书的经文为准。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谓:“无古无今,无终无始也。”道本不可道,若其可道,则是其迹也。有其迹,则非吾之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道本无名,道有可名,则非吾之常名。盖名生于义,故有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所以名天地之始;有,所以名其终,故曰“万物之母”。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自太始至于太极,太始生天地,此名天地之始。有,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此名万物之母。母者,生之谓也。无名者,太始也,故为天地之父。有名者,太极也,故为万物之母。天地,万物之合;万物,天地之离。于父言天地,则万物可知矣。于母言万物,则天地亦可知矣。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之本出于无,故常无,所以自观其妙。道之用常归于有,故常有,得以自观其徼。天屈西北为无,盖制字或以上下言之,或以东西南北言之,或以左右言之,或以先后言之。盖乾位西北,万物于是乎资始。方其有始也,则无而已矣。引而伸之,然后为有。盖不能常无也,无以观其妙;不能常有也,无以观其徼。能观其妙,又观其徼,则知夫有无者同出之玄矣。道一也,而为说有二。所谓二者,何也?有、无是也。无则道之本,而所谓妙者也;有则道之末,所谓徼者也。故道之本,出于冲虚杳眇之际;而其末也,散于形名度数之间。是二者,其为道一也。而世之蔽者,常以为异,何也?盖冲虚杳眇者,常存于无;而言形名度数者,常存乎有。有、无不能以并存,此所以蔽而不能自全也。夫无者,名天地之始;而有者,名万物之母。此为名则异,而未尝不相为用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失忆后,前任小叔诱她沉沦 再见男团,我改行魔术大师 农门好日子:小福妞,发发发 万人迷拿了炮灰剧本后[快穿] 反派师兄不想入魔[穿书] 鬼君倾城:帝尊,别乱来 老婆是顶级Alpha,我该怎么办 侧妃乖软妩媚,一手茶艺上位 时轮,命轮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