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第 224 章 皇帝与丞相在朝会上起(1/2)
皇权交替里最麻烦的事情有两件, 一是人事变动,二是政策变动。少主掌权的难点也就而反观刘瑞虽已及冠亲政, 之前也是多有历练,可被他从北宫带出来的臣子大都三十出头,虽已是做阿父, 大父的年纪,但
这般情况下, 即便是有皇帝去后三年不改政策的习俗, 但是朝中人甚多, 人家改不了还拖不起吗不管是税还是重铸货币,都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捋清的。况且进行税改革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把市面上缺斤少两的三铢钱与四铢都铸为五铢,以此确保买卖市场的公平稳定。
为此,刘瑞急需懂经济的人才,同时也对刘备产生难以言喻的嫉妒之情。
诸葛亮,一个懂
刘瑞拥有的人才里帮汉武帝搞出白鹿币的张汤是不用想了,让他搞经济那跟挨家挨户的打劫有何区别。刨除还未买官入朝的桑弘羊,也只有从生意人转型从政的卜式,开始恶补计然学说的田叔等人勉强能
不过往好的地方想,彼时的西汉至少不像明后期般文官做大, 搞出皇帝前脚过世,后脚就被内阁推翻所有政策的离奇操作。
所以借着上庙号与给孝文太后谥字追封,刘瑞希望分出能为自己效力的老臣,把刘启未完的两项改革落实下来。免得之后这群老臣仗着先帝政策的保护期已过,皇帝没有谈起此事而拒不认账,最终导致刘瑞的经济计划胎死腹中。
“陛下,此一时,彼一时。而今先帝宾天不过半年之久,何至于
“陛下,太仆所言确有道理。”而比刘舍做出头鸟更令朝臣们心惊的是陶青居然第二个
御史大夫晁错的眼里闪过一丝惊讶,像是好奇陶青这个一直充当先帝傀儡的小透明是不是被夺了舍,不过思及陶青与刘舍的出身,他们会有此举也
陶青与刘舍都是开国功臣之后。一个是汉高祖时就官至中尉的开封侯陶舍之子,一个是项羽的族人项襄之子。
不同于申屠嘉这个开国功臣里的小透明,陶舍与项襄虽然比不上汉初三杰,但是
若论实权与影响力,陶青与刘舍加起来都不及申屠嘉的一半。可论家底的丰厚程度
刘瑞习惯性地想拨珠串,但是想起这时是
啧
等三年孝期一过,他就换掉这两木桩。
而对率先出头的陶青刘舍而言,即便隔了相当远的距离,但皇帝的冰冷眼神还是刺得二者的脖颈寒毛直束,并且
蠢货
晁错见状,忍不住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且不谈他起于文帝,受任于先帝。就说当今皇帝不到大男之龄便能捉住他的错处,逼他为其除掉宫中的王氏姐妹。
就这能耐。
一直充当盖章工具,实权已被稀释不少的陶青刘舍迟早会被记仇的皇帝给整熄火。
陶青刘舍一退,便可推法家子弟为丞相太仆。
虽说晁错好歹与陶青同朝为官二十余年,期间还托陶青做了不少大事。可玩政治的都是利现实主义者。
今天还能一起共事,明天就要将其下狱。
历史上的陶青
至于刘舍
呵他连陶青都不
不过是朝中无人,选个安分的好占位吧
“卿这话可让朕迷惑。”上座的皇帝
什么时候提出的
先帝与还是太子的今上决定效管仲之法,借税改革的风声让吴地的黔首弃田而去采铜铸钱前就已铺垫了一年之久,至今不说过了一纪,但也有半纪之久。
半纪,六年。
六年的功夫还没法落实两项政策,所以是朝臣无能啊还是朝臣有意怠慢君主,导致两项已经通过朝会讨论的改革还
“朕记得先帝商议税改革与货币改革时二位也是高呼先帝深谋远虑”刘瑞真是一点情面都不留给对方“朕没记错的话,彼时担任丞相故安侯与时任奉常的驮侯,太学府的博士们已拟好改革要点,就等时任御史大夫的陶公拟好相关诏书。”
刘瑞伸手索求道“敢问丞相,你当御史大夫时负责的诏书何
“这”
“可别说半纪的功夫都不足以拟好诏书”刘瑞的语气骤然一厉,竟当众不给陶青面子“如此怠政,尔有负先帝之恩。”
这一斥不仅让陶青当众颜面扫地,更是让汉家丞相的权威性大